说起猫眼很多人都不会陌生。大多数人第一次接触猫眼,是在“美团上买电影票”。
9月3日,猫眼在港交所公布招股说明书,其中内容让人既熟悉又陌生。熟悉的,是其在线娱乐票务业务市场份额60.9%稳居第一,半年收入高达11.48亿元;陌生的,是其娱乐内容服务、娱乐电商服务成长迅速,多元化业务布局枝繁叶茂。
通览招股说明书,首要感觉就是猫眼商业模式独特、业务链条完整、收入增速惊人,其次就是强大的股东背景支撑。
但究竟如何解读它的增长,如何把握它在未来娱乐产业链的价值?
有太多的问题需要答案,下面是我对猫眼的一些思考。
增长密码
从招股书财务数据上看,猫眼的收入增长非常快,但费用控制得却不错。
2016年收入13.76亿元(同比变动+131%);销售和行政费用为13.6亿元(同比变动-15%),年内亏损5.08亿元(上年亏损12.98亿元);
2017年收入25.48亿元(同比变动+85%);销售和行政费用为18.01亿元(同比变动+32%),年内亏损0.76亿元;
2018年中期收入18.95亿元(同比变动+104%);销售和行政费用为13.54亿元(同比变动+87%),年内亏损2.31亿元;
费用之所以控制得好,我觉得还是规模扩大所带来的边际效应。简单来说,猫眼是个产业共用的互联网娱乐服务平台,它最基础的功能是让人们可以互不干扰地买电影、演出票,而多供应一个人的边际费用是零。
当然了,边际费用为零也是有成本的,如果收入不能提高一样没得赚。决定猫眼赚多少钱的是收入和获取收入的方法。这方面目前来看还不错,所以近三年猫眼能实现大幅减亏,甚至已经有了经调整的利润——2017年经调整净利润2.16亿元。
那么猫眼收入的快速增长,究竟是哪些原因促成的呢?
(1)中国人文化娱乐消费支出逐渐提升,电影市场是最先爆发的,总票房从2012的171亿元到2017年的559亿元,复合增速为27%,显然猫眼得到了行业红利。
(2)让猫眼先发制人的产品运营策略,2015年收入仅5.97亿的时候豪掷15.21亿销售及营销费用于用户激励,快速占领了用户心智,取得先发优势,随后几年市场份额一路领先,收入增速也远远大于销售费用增速,奠定盈利基础。
(3)随着市场占有率上升(目前是60.9%),享受的行业红利也在提升。每2张电影票中有1张由猫眼平台卖出,即使服务费维持在3~5元的稳定区间,猫眼票务业务收入规模也在持续上升。
(4)猫眼背后的股东包括光线、腾讯和美团,每个都能提供强大的资源,由于这个涉及具体的经营策略就放到下面讲吧。
一个好汉三个帮
工业时代的公司,资产负债表上最重要的科目是资金和资源;
信息时代的公司,资产负债表上最重要的科目是用户和数据。
用户方面,2018年中期猫眼的月活用户达到1.335亿,然而这远远不是天花板。你知道,美团点评交易用户4.5亿,腾讯旗下微信月活用户10.58亿,QQ月活用户8.03亿。而这俩巨头,全都是猫眼的股东(腾讯持股16.27%,美团点评持股8.56%),为猫眼提供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可转化用户资源池。
有投资人这样评论腾讯的入股,“如果比用户,那么互联网娱乐平台的流量入口之争结束于2017年。那时腾讯战略入股猫眼,微信钱包和QQ钱包直接给了猫眼独家入口”。
不过要说最厉害的,还是猫眼微信小程序,把微信“社交属性”像血液一样输送到每个产品功能点,猫眼基于用户的裂变运营,让其流量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。
猫眼微信小程序2017年11月底上线,截止到2018年6月的小程序榜单中排名第14,半年多时间用户破1.5亿,几乎是最顶尖、最头部的存在。
除了腾讯的神力支持,猫眼的另一个流量宝库是美团点评。
根据美团最新披露的招股说明书,其2018年4月止最近十二个月年度交易用户数为3.4亿。而“猫眼logo+电影/演出”挂在美团APP和大众点评APP首页上,仅仅排在美团点评主打的美食之后,能获得如此重要的位置其实是有渊源的。
猫眼最早的雏形,乃是2012年美团电影频道的电影票团购业务,随后美团推出可以在线选座的猫眼APP;2015年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时,猫眼整合了大众点评的娱乐业务;2016年,猫眼从美团点评分拆出来,成为一家独立运营的公司。
腾讯和美团带来的用户增量,可以持续加强在线票务业务,打造出自有的大数据平台。而另一个股东光线能够大力支持的,就是数据变现,也就是对于出品、发行等娱乐内容服务的极大助力。
要把娱乐内容服务这一块讲清楚,我们需要了解整个电影产业链的全貌,不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,最终还是一头雾水。
电影产业链里的位置
按我个人的理解,电影产业链分为出品、发行、院线电影院、观影四大块。
出品方,包括统筹所有人和机构的制片人,出钱的投资人,导演、演员、编剧等组成的制片公司;
发行方,承担的是电影制作完成之后、放映之前的工作。包括拷贝邮寄电影、申请密匙、安排档期、宣传、院线沟通、线下影城活动等;
院线是管理公司,下面的影城基本上是加盟模式,前者承担对后者的管理培训工作,包括人员培训、排片指导、装修设计等;
观影就是消费者买票看电影,猫眼的在线票务业务,对接消费者和影城。
假设一部电影总票房是20个亿,刨除3.3%的税金(招股书里披露的是这个数,其实营改增之后,因为抵扣的原因会有一定出入),以及5%的国家电影行业专项基金,还有18.34亿是可分账票房。
可分账票房中,出品和发行拿走39%左右,院线和电影院拿走52%,其他拿走9%左右(这个其他主要包含大赞助商,IP导演和演员)。
那猫眼赚的又是什么钱呢?
在线票务业务赚的是服务费,比如说,一张票50元的票,里面有3元算服务费,另外47元算入总票房;
娱乐内容服务赚的是出品方的票房分账或者发行方的发行服务费,出品方通常在一部影片票房的片方分账份额(通常是39%左右)里面,按照投资额占比赚取收益;发行则是在承担的发行项目上,按照片方发行预算范围赚取发行佣金。
猫眼为什么有能力做发行,凭什么去参与出品(投资),为行业参与者带来的价值究竟是什么?
我们上面提到了,归根到底是因为猫眼平台的流量资源、庞大用户规模以及平台海量大数据。
就比如说分析庞大的用户数据,得出的“想看指数”,帮助行业从业者在上映前预判市场热度。数据分析还能帮助影院实现动态排片和智能定价,以实现收益最大化,并助力出品方和发行方实现观众影响最大化;
还有行业数字化和升级,包括为宣发方提供SaaS解决方案、数据分析与洞见、宣发及交易处理等;
除此之外还能提供线上线下资源整合,猫眼的内容服务整合了大数据能力、媒体内容覆盖及合作资源。其技术基础设施及商务团队作为底层架构支撑资源整合,并使猫眼处于独特地位,能更好地识别、捕捉和服务合作伙伴。
海量用户加上独特的数据能力,让猫眼拿到电影票在线票务市场60.9%的份额,以及在线现场娱乐票务市场排名第二的位置。另外,猫眼娱乐内容服务提供宣发支持的电影,占中国综合票房的90%。
可以说,猫眼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娱乐服务流量入口和互联网娱乐服务平台,它的价值有多大?
娱乐流量入口级平台
娱乐流量入口的马太效应,将越来越明显。对比猫眼和淘票票,我们能发现,规模和增速差不了太多的二者,业绩差异很大。
淘票票(阿里影业)2018年3月31日止的十五个月,收入为33.03亿元,销售费用为32.23亿元,占总收入的98%。
猫眼2018年6月31日止的十八个月(尽量做到同口径),收入为44.43亿元,销售费用为25.65亿元,占总收入的58%。
归根结底,猫眼能拿到便宜流量。一个新用户的获取成本,行业平均值为5毛钱,猫眼能做到8分到1毛。而淘票票可能需要更多的补贴,哪种模式可持续不言而喻,未来马太效应会更加的明显。
当猫眼奠定了在线票务获取的市场份额、用户规模的领先优势之后,相应其在内容服务方面的优势也会越来越巩固。
根据艾瑞咨询报告,中国的电影市场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,仅次于美国。中国电影市场2012 年至2017 年以29.2%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,预计接下来的5年内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20.7%。票房计,中国将于2019 年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的电影市场。
随着整体电影市场的发展,猫眼最重要的两块业务——在线票务和娱乐内容服务,将会长期保持景气。
全娱乐领域的辐射效应
互联网领域一个普遍的规律是,一旦你成功创造了或者主导了一个细分市场,就可能顺利打入稍大些的相关市场。比如携程,最开始从出行票务起家,做大了之后再布局整个“大出行”,横向拓展到住宿、旅行社、门票、定制旅游,如今股价涨了30多倍,市值人民币1366亿元。
同样的,猫眼从电影票起家做到市场第一,又在整个“大娱乐”产业链布局,在线票务的纵向发展从电影到演唱会、话剧歌剧、休闲展览、亲自演出、体育赛事、音乐会、戏曲艺术等等。票务以外的横向业务拓展又丰富了影视投资、影视发行、娱乐电商、广告服务等周边产业。
庞大的娱乐市场将再次打开猫眼的想象力。2017年,电影的市场规模761亿元,而娱乐市场的规模为12,830亿元,这中间相差16倍。值得一提的是,随着需求的增长和内容质量的提高,娱乐市场还在快速成长。
根据艾瑞咨询的报告,中国娱乐市场于2017年达到1.28万亿元人民币,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。预计中国娱乐市场还将继续增长,并于2022年达到3.22万亿元。
从700多亿的电影领域扩张到3万亿的“大娱乐”领域,套路应该是一样的。将来的猫眼,是否会复制携程从前的股价走势?这是猫眼成长途中的一个看点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谨以猫眼目前所处的竞争态势看,作为领先的互联网娱乐服务平台,还是值得长线布局的。
评论
发表
回复“”
最新评论
这里空空如也,期待你的发声